财路被断?!一直挨骂的两大暴利行业,第一次被同情
2020-05-21 16:34:37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文/金错刀频道 祥燎

在中国,如果评选最不被待见的行业榜单,直播和游戏肯定榜上有名。

这两个行业声名狼藉,很大程度是因为牵扯到了未成年人。

未成年人一掷千金,家长求助无门、欲哭无泪,网友纷纷呼吁封杀,这种情景在过去几年已经屡见不鲜。

前天,最高人民法院出手了。

最高法指出,未成年人在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过程中,通过充值、“打赏”等方式支出的款项如果与其年龄、智力不相适应,则该付款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,需要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才能发生效力。

然而对于这个消息,相比预想中的一片叫好,网上更多的是质疑。

还有人为直播和游戏行业打抱不平。

会出现这样的舆论,或许这两个行业也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不堪。

1

直播打赏的火爆,不靠未成年

自从直播行业开始爆发式增长,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的新闻,隔三差五就会冲上头条。

直到今年还层出不穷。

一个11岁的小孩,看直播打赏主播,花光了家里40万用于还债的卖房款。

一个12岁的小孩,在家上网课时偷玩手游,打赏主播花光了爷爷的10万积蓄。

一个13岁的小孩,花掉父亲近9万元救命钱。

家长们痛心疾首,网友们感同身受,“封杀”的呼声此起彼伏。

直播行业也就成了过街老鼠。

然而实际上,在打赏主播的人群中,未成年人只能算小众中的小众。

9158的创始人傅政军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我们的典型客户就两类,其中90%左右是三四线城市的低收入群体,也就是所谓的‘屌丝’;另外10%则是一些中高收入群体的小老板,如煤老板、包工头等。”

这些人才是打赏的主力军。他们花起钱来,比未成年人劲爆多了。

前段时间,俞敏洪本着交流分享的心态,也玩起了直播,却很快被网友的慷慨惊呆了。

“没想到很多网友给我打赏,让我大吃一惊。”

“最高一次拿到了好几万块钱。”

最后这位亿万富翁没好意思拿网友的钱,声称每收到1块打赏,自己就再搭上1块,全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。

这种情况,连王思聪都遇见过。

更奇葩的是,为了打赏主播,还有人不惜以身试法。

至于原因,这个假冒领导的人说,打赏后,那些女主播会温柔地对他说“谢谢你”“么么哒”,让他飘飘欲仙,不能自拔。

今年4月,《1818黄金眼》报道过一个同样打赏上瘾的用户,自己闲赋在家,却花光妻子和亲戚朋友的钱,三年挥霍了100多万,追悔莫及。

但当记者问“如果能借到钱还会继续打赏吗?”,他的回答是:很难说。

成年人的疯狂,绝对让未成年人甘拜下风。

话说回来,其实不论是未成年用户还是成年用户,疯狂的永远是少数。

陌陌1月8日发布的《2019主播职业报告》显示,79.4%的用户每个月会在直播中付费,其中只有28.4%的用户每月付费超过500元,19.8%的用户每月付费超过1000元。

直播之于大部分人,不过是种消遣,和看电影听相声刷抖音没太大不同。

没有那么不堪,也没必要动不动封杀。

2

游戏充值,也别只盯着未成年

相比直播,游戏更是一个让无数家长恨得咬牙切齿的行业。

首当其冲的肯定是腾讯游戏。

5月13日,腾讯的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出炉,营收和利润双双超过市场预期。第二天,其股价就创下2018年3月以来新高,总市值超过阿里。

游戏业务是这份财报中的最大亮点。根据财报,腾讯网络游戏业务一季度实现营收372.98亿元,同比增长31%,占总营收比重为34.5%。

马化腾在业绩电话会上称,居家期间,游戏在为用户排忧解闷及让他们互相陪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这么看。

他们的论调一如既往,即腾讯游戏害了中国的小学生、青少年。

网上的例子,看着一个比一个揪心,评论区里讽刺声、封杀声四起。

不过,家长对游戏的反感,与其说是怕孩子充值,更多时候是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担忧。

相比直播,游戏对于未成年人的诱惑,无疑要大得多。

根据5月13日发布的《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》,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高达1.75亿。在他们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,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网上学习、听音乐、玩游戏。

真正为游戏充值的未成年人,却并没有想象得多。

数据显示,有超过八成的未成年人没在手游上消费过,还有8.7%的人月均消费不超过20元。

因此,对于未成年玩游戏,比起防充值,社会更在意的是防沉迷。

去年11月1日,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《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》,要求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。

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。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2个月内,网络游戏企业须要求已有用户全部完成实名注册,对未完成实名注册的用户停止提供游戏服务。

到了今年,“实名认证”还不够,还将推广“支付前人脸识别”。

然而面对这些防沉迷手段,有学生无所谓地说:“大不了就换一个号,或者玩别的游戏了。”

还有网友表示,“小学生都是用家长的信息怎么可能防得了,防的都是十五六岁的人。”

真要做到防沉迷,家长才是最重要的角色。

部分家长自己就沉迷游戏,难做表率。还有的家长懒得管教孩子,扔给孩子一部手机,不沉迷才有问题。

等到孩子为游戏废寝忘食时,家长再来痛斥游戏,早就无济于事了。

至于充值也是一样的道理。防未成年人充值的手段再多,也不会比家长管住密码来得有效。

3

平台的确有坑,但不能都让它背锅

看完以上两部分,大概有朋友以为刀哥要为直播和游戏开脱了。

刀哥认为,直播和游戏平台的确有责任,但把一切罪名都安到它们头上,乃至嚷嚷着封杀,大可不必。

对于平台,更该做的是整治。

有主播曾向中新经纬爆料过直播行业套路。“你能想到吗?我直播间400多万元的打赏流水,只有5万是真实的,其余都是经纪公司刷的。”

“更有甚者,经纪公司会在一个直播间内安排两个‘土豪’互斗,比赛给主播刷礼物,以吸引围观的粉丝站队,跟刷礼物。”

还有上文《1818黄金眼》采访的男子,他解释自己沉迷打赏的原因,第一是平台有中奖机制,在刀哥看来基本类似于赌博了,越陷越深。第二是有主播与他商量,刷礼物后再私下转账给他,通常刷一万的礼物能返几百或上千。

今年3月,有家长发现自己13岁的孩子打赏女主播5.8万,怀疑主播涉嫌色诱孩子充值。“主播给儿子发的一条4秒视频,画面中女子穿着暴露。”

要整治的,应该是这些为了引诱用户消费,游走在道德、法律或行业规则边缘的行为,以及纵容的平台。

游戏行业,要整治的则是那些不按法规办事的行为和平台。

4月28日,江苏省消保委约谈了16家网络游戏企业、直播与短视频平台,包括腾讯、虎牙等等。此前,据他们发布的《未成年人游戏充值、直播打赏调查报告》显示:18家平台仅2家退款成功,平台实名认证虚设等问题堪忧。

约谈会上,江苏省消保委秘书长陆惜春直言:有的企业是在“装睡”!

顶风作案,还想着割未成年人的韭菜,不可容忍。

平台有坑或故意挖坑,都该整治、升级。但除此之外,再让直播和游戏行业承担过多的责任,就有些不讲道理了。

总不能像孩子一样怪游戏厂商把游戏做得太好玩吧?那真是比窦娥还冤。

未成年问题,其实是个平台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综合问题。

没有了直播、游戏,能“残害”下一代的还有短视频、追星,甚至看视频网站也能上瘾。

舆论压力下,许多APP都开发出了“青少年模式”,但恐怕也是防不胜防。

能直接帮到未成年人,且影响最大的还是家长。

或许家长迫于生计,为生活奔走四方,难以管教到位。对此,刀哥也只能说,尽力而为吧。

事前防范于未然,总好过事后痛心疾首。
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